2007年11月24日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之一节

巴门尼德的思想相当之“绕”,前些日子在课堂上听郝刘祥老师噼噼啪啪讲了一阵子,处于懂与不懂之间,回来之后看一些简要的哲学介绍,基本没有起到作用(还没看黑格尔《讲演录》),这两天从头翻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罗达仁翻译,商务1987年4月),这一节在第56-58页,把巴门尼德“it is and cannot not-be”的概念翻译成“‘存在’和‘充实着的空间’是同一的东西”,感觉似乎笨拙了点(没查文德尔班原文是什么),不过后来把这两页抄了一遍,又细看一遍,终于能弄清楚文德尔班的辩证思路,感觉效果比读那些简介性质的书好得多。


一个链接,百度百科“存在论”的词条(暂且作为参考)

附这两页内容(不懂希腊语,未必写的正确,原书加着重号的词这里都用斜体表示):

5. 与这个爱非斯人(赫拉克利特)的理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巴门尼德提出的存在的概念。他是爱利亚学派的领袖,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但是要从他的说教诗的少数残篇中重新设想他如何构制他的概念是不容易的。他的说教诗十分独特的特点在于他把最枯燥无味的抽象与富丽堂皇的想象结合起来了。有一个存在(έστι γάρ είναι),这一点对于这个爱利亚人说来,是一个如此无容反驳的公理,因此,他只叙述它而不证明它,而且只用反面的说法(durch eine negative Wendung)去解释它,这反面的说法才向我们完全透露了他要我们了解他的主要思想的涵义。他又说,“非存在”(μή εϊναι)或者不“存在”的东西(τό μή έόν)是不可能存在也是不可能被思维的。因为一切思想总是与存在着的东西有关,存在着的东西就是思想的内容[1]。在巴门尼德那里,这种存在和意识相互关联的观点走得太远,以至思想和存在这两者被宣称合二为一了。没有一种思想,它的内容不是存在;没有一种存在,它不是思想:思想和存在是同一个东西。

这些命题,假若我们只从字面理解,其本体论的观点看起来是非常抽象的;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位伟大的爱利亚人的断简残篇对于他关于“存在”(或存在着的东西)所要表达的看法并为留下任何怀疑之处,那么这些命题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了。这就是实体性,即物质性(τόπλέον)。对于他来说,“存在”和“充实着的空间”是同一的东西。对于一切“存在着”的东西说来,这个“存在”,这个充实着的空间的功能,恰恰是同一的东西;因此,只有一个没有内在区分的单一的存在。“非存在”,或者说不存在的东西[没有存在的属性的东西],意思就是无形体,就是虚空(τόκενόν)。巴门尼德所用εϊναι(存在)一词的双重意义(照此,这词一时意谓“充满的”,一时又意谓“现实性”)就导致这样一个命题:虚空不可能存在

然而如朴素地用感官观察事物,甚至观察潜藏在巴门尼德那些原则里的事物,就会发现,事物与事物之所以能区分是由于虚空把它们隔开了,事物借助于这种隔离才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另方面,所有发生在物质世界的运动,又基于“充实的”东西在“虚空”中所经历的位置的改变。因此,如果虚空不是真实的或不是现实的,那么个别事物的多样性和运动就不可能是现实的了

经验在共存和连锁中显示出来的事物的多样性迫使米利都学派探索万物所由变形的、共有的、永恒的本原。然而,当宇宙实体或世界本原的概念在巴门尼德那里拔高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拔高到存在的概念时,似乎要把各别事物同这个概念统一起来,其可能性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事物的现实性被否定了,这个统一的存在永远是唯一的存在[2]。原来为了阐明世界而形成的这个概念,其内部已发展到如此地步,如要继续坚持它就一定要否定它原来要企图阐明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爱利亚学说就是无宇宙论:万物的多样性已沉没在这全一之中:只有后者才“存在”,而前者只是欺骗和假象。

按照巴门尼德,我们必须断言,“一”或“存在”是永恒的,从不产生,永不消灭;特别是(如色诺芬尼曾经主张过的),它是完全同一(völlige Einerleiheit),毫无区分的自我相同(unterschiedslose Sichselbst-Gleichheit),即彻底均匀,绝对不变。他追随色诺芬尼,认为“一”是有限的,完整的,和封闭的(abgeschlossen)。于是,存在便是一个滚圆的球体,内部完全均匀:这个唯一的统一的宇宙体同时也是单纯的,排除一切特殊的宇宙思想[3]:τό γάρ πλέον έστί νόημα。

[1] 卡尔斯登编辑的《残篇》,vv. 第94页起。
[2] 爱利亚学派思想的这种巨大作用使用明显的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方面,έν的意思既是数字上的一,又是质量上的一或单一,而动词εϊναι不仅有系词的作用,而且有“现实性”的意义。
[3] 因此,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类术语对于这种意识与其对象(物质世界)简单的等同就用不上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