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0日

现实感2, 3及政治判断力

《现实感》这篇文章居然分了三部分,令人有些始料未及。不过我不会像1那样缩写整篇文章了,太浪费时间。所以这里就只简述一下其内容。

第二部分,继续谈历史编纂问题,传统历史学家过于拘泥于“具体性格、具体的系列事件或历史形势中详细而精确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因此经常要将材料范围仅限于“公开的、可记录的事实以及由它们确证的一般法则”而略去“极大量细小的、不停变化的、转瞬即逝的色彩、气味、声响及它们的心理等价物”。这样编纂出来的历史很可能无法取得读者的欢心,更与第一部分中以论述的符号系统的无力特征相矛盾,因此就形成一个对立方面,这个阵营以前主要由历史传奇小说家构成,文化史兴起以后就变得更加有力一些,因为证据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两个阵营开始在历史编纂问题上玩跷跷板,思想史开始一连串膨胀期和紧缩期。就目前看来,似乎算是膨胀期……李开元先生前几年就对楚汉相争的历史来了个膨胀。

第三部分,倒是和第一部分联系更紧密些,因为“现实感”的论述很难从第二部分中找到。简单的抽象规律、不断翻新的社会理论,理论家们自以为是的对社会生活发生方式的理解,实际上主要还是集中于社会上层,而第一部分中着力指出的如同泥浆般难以行进的社会下层则隐秘且混乱不堪,难以清楚分类。结果就是抽象方案无法适应曲折缠绕的真实人际关系,总体实施效果离呆板信念越来越远,而遭遇挫折的理论家们的进一步挣扎则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因此,对现实的理解力比教条知识珍贵得多,现实感和科学理念不同,它是无可取代的,而社会学规律常常就是缺少现实态度的标志,它们以抽象化和形式化而牺牲了事实,而本基于美好设想的革命就成了人民的绞肉机。

《政治判断力》重申了《现实感》第三部分的内容。套用hoopchina上的一篇球评,我们可以对柏拉图、圣西门、孔德、马克思、斯宾格勒等大神说“我知道您有天大的能耐,可是您乖乖的呆着对我们谁都有好处”。换句话说,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敏锐嗅觉有些人天生就有,比如奥古斯都、彼得一世、俾斯麦、罗斯福,可是这种艺术般的嗅觉却与另一些饱读诗书胸怀大志者绝缘,比如罗伯斯庇尔、斯大林、希特勒……道理最后很简单:和理论越贴近,越可能在政治上变成呆子。

btw:我写完这几百字笔记后,翻阅了本书前言,里面也概括了两篇文章的内容,对于《政治判断力》,编者更注重政治家们随意偶然的天才方法被史学家、理论家轻视的现象,和我阅读的角度正好相反。这种进一步的体验是非阅读不能得到的。

没有评论: